阅读本文之前,真诚邀请您先点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今后我能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最新文章,也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 | 妍妍
编辑 | 妍妍
“激将法”这招,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!
抗日战争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,我军名将陈赓将军就用过这招,成功培养出了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
1938年,陈赓将军对周希汉总是纸上谈兵的作风极为不满,想让他到基层去锻炼,可周希汉却断然拒绝。
展开剩余90%气愤之下,陈赓当众甩出一句话:“我看你是越来越让人看不顺眼了!”这句话背后,隐藏着怎样深刻的用意呢?
路线图的争论
1938年的一天,386旅作战科的办公室里气氛紧张而凝重。
作战股长周希汉正在向旅长陈赓汇报他新绘制的行军路线图。陈赓拿起地图细致地审视,眉头越皱越紧。
“这条路走不了!”陈赓猛地一拍桌子,怒声道:“你这样安排,部队行进时会暴露在敌军火力范围内,风险极大。”
周希汉不服:“旅长,我反复查验地形和情报,确保这是最安全的路线。”
陈赓瞪着他:“你就会纸上谈兵,地图上的情况能和真实战场一样吗?你得亲自去实地考察!”
周希汉也顶嘴:“我的专业知识你放心,这条路比其他路线能节约三个小时!”
陈赓被激怒了:“周希汉,我真看你越来越不顺眼了!你这股倔劲用错地方了!”
办公室内参谋们面面相觑,没有人敢插嘴。谁都没想到,旅长和作战股长会为一张路线图吵得如此激烈。
不久后,周希汉被调离386旅,调入新成立的补充团担任参谋长。
众人都觉得这是陈赓在给周希汉穿小鞋,周希汉自己也觉得委屈满怀,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。
周希汉在补充团的“觉醒”
补充团刚组建时,人数只有几十,装备简陋,纪律松散。
周希汉刚到时满腹委屈:我可是386旅的作战股长,现在却被派到这么个边缘部队!
起初他打算应付了事,但骨子里的倔强让他决定:“既然来了,就不能让陈赓小看我!”
他深入基层,亲自了解士兵们的情况。
他发现许多新兵对革命理想认识模糊,训练也不够系统化。于是白天带领士兵强化训练,晚上组织政治学习,手把手教他们使用武器。
寒冬腊月,他带着士兵在寒风刺骨的山区练习战术动作。
有次一名新兵抱怨天气太冷,周希汉毫不犹豫脱下自己棉衣给了那位士兵,自己只穿单薄军装坚持训练,这份暖心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全团官兵。
他还经常深入敌占区,发动群众,带着小分队进村入户,与村民同吃同住,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。许多热血青年被他的真诚感染,纷纷报名加入补充团。
不到半年,补充团人数从几十人激增至上千人,成为一支纪律严明、训练有素的战斗力量。
周希汉也从当初那个只会“纸上谈兵”的参谋,成长为熟悉基层、善于实战的指挥官。
刘伯承发现了秘密
1939年百团大战期间,129师师长刘伯承到386旅检查工作。
他察觉一个奇怪现象:许多重要任务都由周希汉亲自执行,陈赓自己却鲜少露面。
一次战后总结会上,刘伯承问陈赓:“老陈,最近几场战斗我都见周希汉在前线指挥,你这是变成‘甩手掌柜’了?”
陈赓微笑答道:“老总,您不懂啊,周希汉这小子很有本事,我让他去就是为了锻炼他。”
刘伯承意味深长地说:“我看他打仗像个‘常山赵子龙’,攻敌必胜。你这是故意培养他吧?”
陈赓没正面回应,只幽默地说:“您老是瞎子,我是瘸子,咱俩谁都别笑话谁!”(注:刘伯承视力不好,陈赓腿有伤)
刘伯承大笑,但心里已明白陈赓的用意。
原来,陈赓一直在有意识地培养周希汉,甚至故意用“激将法”,激发他在实战中成长。
386旅老兵私下议论:“旅长真有一套,半年前还和周参谋吵得不可开交,如今却把重任全交给他。哪里是真的看不顺眼啊,分明是在培养人才!”
周希汉的蜕变
1939年冀南一场激烈战斗中,386旅接到任务,要突破敌人重兵严守的区域。陈赓将这艰巨任务交给周希汉。
周希汉没有像以前那样只凭地图指挥,他带着侦察兵亲自到前线勘察,深入敌后了解敌情。
他发现,地图上标记为“难行”的山区其实有几条隐蔽的小道可供利用。
回来后,周希汉制定了一个大胆计划:主力佯攻正面,吸引敌人注意力,同时派一支精锐部队绕道迂回敌后,发动突袭。
陈赓看过计划,满意地点头:“不错,这次你不再是纸上谈兵,真正深入了解了实情。”
战斗爆发后,周希汉的策略奏效,敌人遭到前后夹击仓皇败退。386旅以最小伤亡打开通道,受到上级嘉奖。
战后,陈赓对他说:“你看,亲自深入基层和只盯着地图做计划,效果就是天壤之别。”
周希汉终于明白,陈赓当初说他“越来越不顺眼”,其实是因为他拒绝下基层,光会纸上谈兵。
陈赓与周希汉的深厚情谊
随着一次次战斗的磨炼,陈赓和周希汉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。
陈赓不再事必躬亲,而是放心地将更多任务交给周希汉。
周希汉也从最初的抵触,转为真心辅佐陈赓。
旅里的战士们都看在眼里:陈赓外出时,旅内大小事务由周希汉处理;战斗时,周希汉经常担任前线指挥;制定计划时,陈赓认真听取他的建议。
士兵们私下说:“旅长和周参谋长成了黄金搭档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”
1940年一天,陈赓与周希汉闲聊,提起当年因路线图争吵的往事。
陈赓笑着说:“当时我觉得你太自信,不肯下基层,只会在地图上画圈圈,所以才故意给你制造难题。”
周希汉也笑了:“我当时还以为您是在针对我呢!去了补充团后才懂,只有和群众、战士们同甘共苦,才能真正摸清情况,制定可行计划。”
陈赓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在革命队伍里,我们不仅是上下级,更是战友、同志,有时还得是老师和朋友。我说你不顺眼,是因为看到了你的潜力,不想让你的聪明才智被限制住。”
这段经历让周希汉明白:革命队伍里的批评和争吵,往往出于对共同理想的热爱和关心,也是一种独特的关爱方式。
陈赓将军用“激将法”培养周希汉的故事,生动诠释了革命战友间的深厚情谊。
看似严厉的批评背后,是对同志的期望和爱护。陈赓并非真的“看不顺眼”,而是看中他的才华,期望他能在实践中茁壮成长。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,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导向。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对于内容有疑义部分,联系后立即修改或删除。
参考资料: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传记丛书·陈赓传》、《革命先辈的成长故事》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《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事指挥艺术研究》、《129师战斗史料汇编》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